7月以來,我國南方地區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氣象干旱。應急管理部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干旱已造成四川、重慶、湖北、湖南等21個?。▍^、市)3830.5萬人受災,430萬人因旱需生活救助,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076千公頃,直接經濟損失328億元。
水稻只要連續10~15天缺水就會枯死,如果期間疊加持續高溫,對正處于抽穗揚花的水稻而言,會影響結穗率,最終造成產量下降。我國長江中下游的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浙江等地是本次旱情影響的主要區域,水稻生長都遭遇不同程度的威脅。
據AgroPages向農資企業了解,部分南方農資零售商被告知當地有近一半的水稻種植戶要賠錢,減產已是必然,可能會有一定賬款回收遇到問題。江西情況尤其嚴重,某種子公司負責人透露,當地水稻種植戶有的減產20%-30%,有的減產40%-60%,有的甚至絕收。
與此相對應的是,今年1-8月,包括大豆、玉米、小麥、高粱等在內,中國大多數農產品進口量都同比下滑,而稻谷及大米進口則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。
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1—8月,中國谷物進口4011.9萬噸,同比減12.1%。8月,我國進口小麥53萬噸,同比降25.4%,年累計小麥進口625萬噸,同比降10.1%;8月進口棕櫚油30萬噸,同比降36.1%,年累計棕櫚油進口117萬噸,同比降59.9%; 8月進口高粱67萬噸,同比降17.7%,年累計高粱進口801萬噸,同比增19.4%;8月進口稻谷及大米48萬噸,同比增34.8%,年累計稻谷及大米進口456萬噸,同比增42.5%。
不過,當前的減產還不至于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大國,自2011以來,水稻的產量一直保持在兩億多噸左右。以2020年為例,我國大米生產2.13億噸,進口496萬噸,占全國總量的2.33%。1-8月份的累計進口量456萬噸,再加上往年的全國總出口額,進口的比例只有2%,因此,我們的大米安全水平要比世界糧農組織規定的95%以上。進口量的增長主要用做飼料谷物的大米進口量增加所致,疊加國際稻米在前期的持續疲軟。
從谷物和水稻進口類別中,碎米在去年的進口額中所占比例為48%,而在今年,這一比例為60.4%。造成上述數字變動的主要因素在于,目前國內稻米的進口均價為2709元/噸,與上年同期的進口量比較,同比下跌10.69%。在我國的糧食作物品種中,以小麥和水稻為主,但是,隨著世界糧價的大幅上漲,大米的價格也比較平穩,所以,從國外進口到大米也是合乎邏輯的。